智慧農業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聚焦農業
- 現代傳感技術給農田實時“開處方”發表日期:2016-02-25 來源:托普云農 瀏覽次數:3397次
傳感器一“轉”,就能監測農田肥水情況?無人機一“瞄”,就能判斷作物生長走勢?手機一點,就能實時獲得量化的施肥建議?
現代看苗診斷:“人眼”變成了“機械眼”
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在生長過程中需要監測肥水、病蟲害等情況,傳統的‘看苗診斷’依托的是農技人員“人眼看”、“下田看”,大部分都是‘拍腦袋’、‘憑經驗’,不能定量化,而且受人力所限,一天只能看一兩塊田,這樣‘看’下來時間長、效率低,常常錯過了最佳‘診療期’。
農業物聯網的原理是根據作物吸收太陽光的情況,葉綠素含量高的作物,吸收的相關可見光多,反射的光譜就少,從而制作出“反射光譜庫”,構建“光譜”與作物生長關系模型;同時研制便攜式和機載式的監測診斷設備,通過在農田傳感器、無人機上安裝“機械眼”,實現從點到面的數據傳輸和監測覆蓋。
革新后的技術優勢明顯,一是更加客觀、精確,從人眼看變成傳感器看,能夠消除大量的經驗性誤差;二是更加快速,以往通過對化驗葉綠素,最起碼要10天的周期,等化驗結果出來,最佳施肥施藥期已過,現在是‘實時’監測,農戶只需手機下載相關軟件,足不出戶就可以實時查收作物監測情況以及量化的施肥建議;三是適應規模化農業的發展趨勢,未來農業必將走適度規模的發展道路,規模就帶來需求,無人機等領先技術的應用將為規模化、機械化、大面積農田的作物監測提供精確的分類指導。
動態設計生產軌跡:作物生長的“營養師”就像專業的營養師,會根據人的不同年齡階段,定制相應的體格指數、體質標準,我們做的則是針對作物不同生長階段特定的水肥需求情況,通過軟件建模,動態設計其生產軌跡。
借助自主研發的作物生長監測診斷系統、生長監測診斷儀、農田感知與智慧管理平臺等軟硬件產品,以作物長勢分布圖、肥水處方圖、產量品質分布圖等為主要應用形式,為農戶繪制出簡便實用的作物生長“營養圖”。
據了解,從2015年開始,農業部組織開展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和“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雙減行動”,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
先進技術出來了,如何真正送到農田,讓農戶知道并愿意用這“新鮮的家伙”?物聯網推廣模式注重面向規模性種植大戶、家庭農場主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與政府、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相結合,將試驗、示范與推廣同步。自2009年開始,該技術在江蘇、河南、江西、安徽、浙江、河北、湖南等我國主要稻麥生產區進行了示范應用,節氮約7.5%,增產約5%。據不完全統計,近5年累計推廣有效面積4920.21萬畝,新增效益24.28億元。
智慧農業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們屬于應用研究型學科,從基礎理論到應用推廣,橫跨農業的上、中、下游,我們的研究既強調攀登理論前沿,又強調對接產業需求、提升團隊成員的實踐創新能力;既要能發表具有理論突破的論文,又要能發明專利,推出實用創新型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