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物聯網資訊
- 精準農業改變“靠天吃飯”的農業現狀發表日期:2019-06-21 來源:托普云農 瀏覽次數:5380次
我國的農業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民生的根本。不過,傳統農業模式的局限性以及許多弊端同時也導致了我國農業一直處于“靠天吃飯”的局面,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時,農戶們常常是憑借自身經驗進行應對,進行亡羊補牢式的種植管理,農作物的健康生長往往得不到保證,以至于在過去饑荒頻現。當然,隨著現代農業科技的不斷發展,農業生產的變化也非常明顯,精準農業模式很大程度上規避了傳統農業生產的弊端,成為了打開困局的“金鑰匙”。
那么傳統農業中的弊端有哪些呢?精準農業模式又是如何改變這種局面的?
其實開展農業種植管理的目的,便是實現作物的提質增產,而水肥管理、病蟲害治理便是主要工作。但是傳統農業中,農戶們對這幾項工作的開展存在著很大的弊端。在水肥管理上,依據經驗行事,往往是通過時間以及已經出現的作物不適應現象開展工作。水肥管理通過這樣的工作形式開展其實存在很大的滯后性,對于規避土壤災害有效性較低,治理不善,很容易導致作物減產或者植株死亡;在病蟲害治理中,在化學農藥還未出現之前,一旦病蟲害爆發,那么便是一場噩夢,無有效治理手段,只能坐以待斃。而近幾十年來化學農藥雖然你能夠在短時間內起到遏制病蟲害的作用,但是隨之帶來的農藥殘留以及農業環境污染問題,則會嚴重影響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
而精準農業模式的開展則有所不同,其需要根據作物生長的土壤性狀,調節對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查清田塊內部的土壤性狀與生產力空間差異,另一方面確定農作物的生產目標,進行定位的“系統診斷、優化配方、科學管理”,調動土壤生產力,以較少的投入達到同等收入或者更高收入,并改善環境,高效地利用各類農業資源,取得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傳感器對田間土壤的各項性狀進行實時監測,進行數據分析,結合作物生理所需進行合理且科學的種植管理工作。在精準農業實施過程中,也可以通過各種測報工具,實現對病蟲害的有效監控,以數據為支撐,提前進行精準施藥亦或者利用現代無公害植保機械,實現減藥控害,從而保障作物不受侵害。